信息导读:
【转载】《汽车与配件》:伊之密与客户共同设计未来
《汽车与配件》专访广东伊之密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甄荣辉
本文转自:《汽车与配件》杂志
近日,广东伊之密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甄荣辉先生接受《汽车与配件》杂志记者专访,深入介绍了近年来,伊之密在研发新工艺、新方案方面的探索与成果,发展历程、并透露未来发展新愿景。
创立于2002年的广东伊之密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伊之密”),17年来专注模压成型装备制造领域,成为一家集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为一体的装备供应商。 作为中国装备技术领域的标杆企业,伊之密现已成立注塑机、压铸机、橡胶注射成型机、高速包装系统、机器人自动化集成系统等多个事业部,在装备制造领域实现多元化发展。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伊之密立足中国,放眼世界,足迹遍布德国、印度、北美等国家和地区。
日前,《汽车与配件》有幸专访伊之密董事总经理甄荣辉先生,在介绍伊之密近年来的发展历程及优质产品历程之余,甄荣辉还向《汽车与配件》透露了伊之密未来的新愿景——成为能够与客户共同“设计未来”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中国制造 世界经营
伊之密在注塑机、橡胶注射成型机、压铸机等传统领域位居国内前列,在汽车上游产业,伊之密围绕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成型领域提供解决方案,亦取得不俗成果。
采访中甄荣辉提到,经过十数年的经营,伊之密“中国制造、海外经营”的企业发展战略获得了突破性进展——今年2月14日,伊之密与德国Frimo(孚利模)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就“注射成型+PUR工艺组合技术”项目开展长期合作,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在汽车行业轻量化和功能性表面效果升级的趋势下,伊之密与Frimo集团合作共同开发和销售注塑件与聚氨酯组合成型工艺解决方案,将主要应用于汽车行业的汽车内饰件,如仪表板、门板、A/B/C/D柱等,提升汽车内饰件的外观与质量,为客户提供高效、创新、技术领先的成型解决方案上再有新突破。
汽车发动机盖板
(将于Chinaplas2019展出,伊之密展位号: 3.1F41)
此外,今年伊之密还与德国自动化科技公司SAR集团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将重点在橡塑领域和中国市场技术服务方面展开合作。 据了解,德国SAR集团在控制技术、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方面拥有领先技术,业务涵盖汽车工业及其供应商的工厂工程设计和制造。
2018年,伊之密稳健发展,其中海外市场表现尤为出色。甄荣辉介绍道:“伊之密对海外业务的扩张持非常乐观的态度,在今年2月28日-3月4日举办的2019印度国际塑胶工业展上,伊之密展示了当前最先进的UN500D1两板式注塑机、UN260A5-CPVC管件专用注塑机和UN120SKII通用注塑机等3款产品,并当场与多家国际客户签订了30台产品的销售合同。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产品都是在2017年才正式投产的伊之密印度工厂生产的,进入印度市场仅一年多,印度已经成为伊之密最重要的海外市场之一。”
伊之密的海外经营既要达成中国制造进军海外的愿景,更要搭建一个中外技术交流的桥梁,通过研究国际先进技术并导入中国进行研发生产,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为此伊之密在德国成立研发中心,让伊之密的客户“买得起”和“用得起”全球领先的技术。
“很多客户向我们反映,买进口注塑机、压铸机是'舍得买’但是'不舍得用’,毕竟一台大型机器投入使用后,其维护保养需要持续投入高昂的费用。伊之密希望通过在海外研发先进技术,并将技术成果导入中国落地,实现一流产品的本土化生产,从而让客户既能享受先进技术又能节约部分成本。”甄荣辉说道。
除了增强自身研发制造能力,伊之密还积极导入全球领先企业的前沿技术,为中国制造业提供更可靠的支撑。以伊之密引进的Franka Emika协作机器人为例,该机器人可在7个轴上移动,并具备人工智能、学习能力和互动能力。其最关键的优势是让客户无需任何编程,仅通过手势引导和触屏操作就可使其在60s左右完成较为复杂的任务。伊之密将该机器人引入中国,不仅为汽车乃至更多行业客户使用这款协作机器人提供便利,还可提供相应的软、硬件解决方案、应用程序和流程咨询等服务。
与客户共同设计未来
经过17年的发展,伊之密在各条产品线主机的设计、生产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市场对于更高端、更稳定、更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的需求会持续增长,这些发展态势让伊之密必须从标准主机制造企业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这一转变是漫长而艰苦的,需要资金投入、人才培育、产品革新等齐头并进,甚至要企业进行重塑,方能重构竞争力。在汽车制造领域,产业升级来得尤其迅猛快速——工业机器人的大量使用、自动驾驶、新能源技术的全面铺开,促使汽车全产业链进行升级,不光在技术层面,更在经营理念层面。
伊之密研发生产的注塑机和压铸机产品为汽车产业链前端尤其是汽车内饰、白车身等领域提供了充足的技术和质量保障,但和过往的生产营销模式相比,如今汽车市场亦发生了巨大改变,迫使前端企业转变策略,迎合新时代的市场需求。
最大的改变体现在前端企业的“参与度”上——伊之密也曾经历过只要将机器卖给客户即“万事大吉”的时代,以至于购机客户使用伊之密生产的注塑机、压铸机产品去制造什么零部件,在尺寸、工艺等细节方面有哪些要求,伊之密都不必过多关心。但如果躺在过往的成绩上毫无动作,企业将被需求升级的市场无情淘汰。
因此,伊之密先于大多数国内同行企业开始了转型升级的过程——从主机设计制造转向以应用工艺方案为导向,从传统的机械、液压、控制针对主机功能来进行分类,转向以产品应用进行分工,并尝试与客户共同推广应用方案。目前,这些尝试已经收获了积极的效果,带来了更有含金量的订单和企业软硬实力的进一步提升。
甄荣辉表示,伊之密以产品为导向的新发展方向,是从培养优秀的产品经理开始的:“伊之密正在培养和延揽大批专门研究某项专业技术的产品经理,这些员工对外可以对接市场,对内则对接工程师,将客户需求直接反馈到工程师设计和制造的产品中。如果客户要什么就做什么,那作为上游企业我们就会始终是个'门外汉’,也会浪费大量时间、精力和资本投入——例如,同样是一台注塑机,客户A要求我这样做,客户B要求我那样做,每生产一台注塑机我们就要更改一次机器参数配置甚至把之前的产品设计推倒重来,非常费时费力。我相信我们能够通过研发设计一种综合解决方案避免上述情况出现,要实现这一点,企业通过产品经理和客户展开互动,综合汇总客户反馈及我方工程师的意见,提出综合系统解决方案,将是非常有效且节约成本的做法。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的企业都必须这样做,欧美的经验教训已经告诉了我们这一点。”
“伊之密的愿景,是和客户一起设计未来。”甄荣辉总结道。
努力做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谈及伊之密的产品,甄荣辉认为首先要做到始终紧跟时代潮流。
以伊之密压铸机在汽车内饰系统方面的应用为例:在轻量化趋势主导下,伊之密专注于铝镁等轻质量金属的压铸工艺,并研发出了全球首台1250吨半固态镁合金触变成型机,这一产品和技术将在未来重构汽车内饰乃至汽车行驶过程中的场景——通过伊之密提供的技术,汽车可在以轻量化和自动驾驶为前提的行驶场景中将空间“还给生活”,如让乘员利用行驶时间进行影音娱乐、商务会议等活动。
1250吨半固态镁合金触变成型机
“要实现这一切,需要将金属、橡胶、塑料等高分子材料的工艺进行整合,例如在一辆汽车的车灯、保险杠、空调系统、安全系统、仪表盘、门板内饰件等应用领域实现高分子材料的一体化整合。”甄荣辉表示。
事实上,除了先进技术外,甄荣辉认为将传统技术精益求精大胆创新运用于汽车零部件领域将是未来革新的另一突破点。以微发泡工艺为例,化学物理发泡技术并不处在时代最前沿,但在汽车和整个制造业的应用还谈不上普及,很多客户及设备供应商并未花费精力去研究微发泡工艺该如何在相关领域实现应用。2017年,伊之密推出了FoamPro微发泡解决方案,基于MuCell技术的深度开发,可为客户实现减重20%、成型周期缩短30%。目前,伊之密正在积极导入该技术并尽快应用于其新产品中。如今,已为浙江师范大学、福建工程学院、长春华涛汽车塑料饰件有限公司、比利时Prince&Weiss等客户提供了多套FoamPro方案,用于生产奥迪、宝马、丰田等汽车零部件及轻量化实验研究。
比利时环保塑料创新中心
基于从标准主机制造企业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的需要,伊之密未来不仅强调某一款产品的创新之处,而且更加强调基于自身平台延伸出的综合方案。例如基于微发泡材料的应用或者基于硅胶材质对于汽车零部件的综合应用提出的整体解决方案。“机器未来只是技术的载体,重要的是如何运用技术为客户带来最优质的产品和方案,这才是彰显伊之密能力之处。”甄荣辉说道。
谈及未来,甄荣辉透露:伊之密未来的首要任务是继续提升产能,并保持每年15%-20%的产能和销量增长;其次,伊之密必须要投入到以工艺产品为导向的人才梯队建设,从工程师到销售体系人员,都要顺应市场需求进行升级。此外,伊之密计划在全球范围内物色优秀的产品设计经理人才,共同构建伊之密的全球知识网络和销售体系。
“从客户要求我们做什么,我们对做好的机器用途不完全了解、到客户要求我们制造符合对方要求的机器、再到我们作为技术指导者给客户的机器用途提供建议和意见、最终是由我们为客户提供可应用于各种场景的系统解决方案。一步一个脚印,伊之密'与客户共同设计未来’的愿景正在慢慢实现。”甄荣辉在采访的最后总结道。
目前,伊之密在已经拥有顺德高黎、五沙、苏州吴江三大生产基地,此外伊之密印度工厂和伊之密HPM北美新工厂也已经正式投产,伊之密德国研发中心也在为企业迈向更高台阶提供技术支持。作为行业领先、国内顶尖的全球化上市企业,伊之密成为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的目标坚定且执着,为实现这一目标所作的努力也为业内同类型企业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借鉴,伊之密未来的表现,亦颇值得行业期待。
《汽车与配件》创刊于1981年,为周刊,全年52期,涉及领域更细分,内容更专业,信息更丰富,视野更开阔。 是国内一家以汽车零部件为主要特色的技、 经、贸周刊为提供更深度,更专业、更详尽的报道,《汽车与配件》采取专题分刊的方式,包括《快车道》、《技术》、《市场·维修》、《商用车》。 这次伊之密的封面人物报道刊登于《技术》专题分刊。